ENGLISH


南宁市良庆区壮族香火球:非遗文明薪火相传

时间: 2024-02-13 12:05:04 |   作者: 新闻资讯

  鸡毛、竹篾、笋壳……简略的资料织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巧小巧的香火球。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晓元村古元坡,这份共同的手工现已传承了300余年。7月14日,记者来到古元坡,近距离感触香火球共同的前史魅力。

  香火球传承人班继联一边唱着自创的《香火球之歌》,一边将4根长度持平的竹片摆成“米”字形,并用约1米长的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环绕3至5圈,绑紧固定。将巨细不同的两个小竹筒成套放置在中心点上用手固定好,再将竹片顺次往上弯,穿过巨细竹筒之间的缝隙,穿插到“米”字竹片与它最近的缝内。剪去两头剩余的竹片,用绑带固定,然后插上3—5支鸡茸毛(茸毛以长线为好,色彩艳丽为宜),一个精巧的香火球就这样诞生了。

  “织造完结后,香火球还关键香熏制24小时,延伸它的寄存时刻,熏制完结的香火球会出现古铜色。” 班继联和记者说,资料上要挑选本年的新竹和鸡的飞羽,敲打时香火球就会旋转起来,十分漂亮。

  据介绍,香火球发源于农耕日子,开始的作用是悬挂在田边仿照老鹰驱逐鸟兽,后来逐步演变成兼具文娱、运动功能与吉利涵义的文明符号。乡民们在制造香火球时会放入铜钱、五谷,以请求风调雨顺、年丰时稔。还会在二月二龙抬头号传统节日,举办规模宏大的壮族香火球文娱竞赛活动作为庆祝。

  “我从小就看着大人们在茶余酒后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制造香火球,由于是纯手工制造,现在我每天最多只能制造15个香火球。”班继联说,他从少年时就向老一辈学习香火球的打法和制造的进程,至今现已制造了五十余年,2019年,他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壮族香火球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香火球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助力下,晓元村成为了“香火球文明生态维护村”,并组建了男、女各一支约30人的香火球队和少儿香火球队。班继联也在南晓镇中心校园开设的相关民俗文明课程中,加入了壮族香火球的制造和练习活动。除此之外,他还为非遗原创节目《壮魂香火球》自作词曲,带领着孩子们参与非遗展演活动,力求向更多人展现壮族香火球的魅力。

  现在,香火球更是走出了发源地南晓镇,走到了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南宁市南山艺术工作技术校园、广西大学等校园的讲堂中,香火球作为手工艺品和共同的文娱、运动器材,走到了更多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维护联络咱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